TCFD導入與實踐
近年來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極端氣候為全球各地帶來了巨大風險,歐盟氣候監測機構「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」(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,C3S)於2024年1月確認,2023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,並可能是10萬年來地球最熱的一年。同時間世界經濟論壇(World Economic Forum,WEF)發布的「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」指出極端天氣和地球系統關鍵變化為最嚴重的長期問題。
欣興電子關注全球氣候行動相關趨勢,承諾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目標。因此,欣興電子在2018年導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(TCFD)框架,建構治理架構,將氣候變遷風險納入風險管理之範疇,並在2023年將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納入ESG重大主題與公司經營策略結合,透過分析政策與法規、市場與科技的轉變、商譽及實體等面向之風險與機會,發展調適及減緩策略,揭露氣候變遷相關財務資訊,展現我們面對氣候風險的韌性與應有的責任及策略,提升與利害關係人間的溝通。
核心架構 | 欣興電子策略與行動 |
---|
治理 | - 「董事會」:為監督氣候變遷管理的最高單位,負責檢視永續管理策略、重點方針、風險管理、年度執行成果等。
- 「ESG委員會」:由董事長、執行總經理及各事業群總經理擔任委員,督導5個功能性委員會訂定管理策略、目標及具體推動計畫(含氣候變遷相關議題),並每年定期向董事會報告氣候變遷相關的推動計畫、運作成果及檢討ESG整體策略、方向、目標,2023年共向董事會報告4次氣候變遷相關之議題。
- 「節能減碳管理委員會」:為ESG委員會轄下之功能性委員會,主要職責包括評估和/或管理氣候相關議題,關鍵績效指標之管理審查,擬定短中長期目標,擬定策略包含提升能資源效率、評估使用再生能源、碳排放管理等,積極落實綠色管理成效。
|
---|
策略 | - 我們將氣候行動視為企業重要任務之一,並與核心業務及本身營運結合,致力於各項綠色技術的導入與研發,積極因應氣候變遷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,關注自然資源管理永續經營的議題。以「ESG政策」及「環境資源政策」為指引,規劃與執行減緩氣候變遷相關作為,並關注全球氣候行動相關趨勢,持續朝碳中和目標邁進。
- 目前極端天氣事件充滿了不確定性,為強化公司之韌性及降低氣候變遷帶來之營運衝擊,我們依據TCFD框架,針對轉型及實體之風險與機會等議題,鑑別可能對欣興電子營運或供應鏈產生的影響;針對短期於2025年短期之轉型風險,我們主要考量情境為國家自定貢獻,採用台灣環境部預估徵收之碳費及大陸碳交易市場價格做評估,中長期之轉型風險於2030年及2050年分別應用國際間常見的氣候情境方法學「綠色金融體系網絡(NGFS)」的第三版及第四版氣候變遷情境架構,與國際能源總署(IEA)之2050年淨零排放情境,評估轉型風險對碳定價制度(如碳稅、碳費等)之影響;實體風險於台灣地區參考IPCC AR6 SSP情境,採用最劣之SSP5-8.5極高排放情境,考量未來極端高溫、年總降雨量、年最大1日暴雨強度、年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及強颱比例變化加劇等資訊,於大陸地區則參考中國氣候公報之資訊,分別評估及檢視潛在風險,對我們和其價值鏈可能產生的營運影響,並採用NGFS到本世紀末升溫幅度達3˚C以上的「政策維持現狀」之情境模擬,評估可能面臨的財務衝擊,擬定因應對策,以期提升自身氣候韌性,詳情請參見永續報告書4.2氣候風險情境分析。
|
---|
風險管理 | - 由「ESG委員會」中的相關部門及相關權責單位,根據TCFD架構及採用風險管理之方法學,以五分制(最高為五分,最低為一分)評分發生機率和衝擊程度,考量影響的範圍和狀況,鑑別及評估其業務範圍內於短(1~3年)、中(3~5年)、長期(5~10年)所可能面臨之風險和機會、可能受影響的營運據點及評估潛在財務影響等(詳情請參見永續報告書);依據得分排序,將評估結果繪製成矩陣圖,呈報「ESG委員會」,並針對發生頻率和衝擊程度為中、高之項目,透過跨部門討論擬定管理措施。
|
---|
指標和目標 | 目標:
- 2025年前持續推動節能改善、再生能源設置與採購,目標減碳8%
- 2030年前強化節能改善效率、再生能源使用,目標減碳30%
- 2050年前評估增加再生能源採購及碳權抵換,達到碳中和目標
管理指標註:- 再生能源使用:與基準年2020年相比,至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量增加30%
- 溫室氣體:範疇一及範疇二之溫室氣體排放強度2023年維持在11以下,2026年維持在10以下
- 水資源:水資源耗用強度2023年維持在300以下,2026年維持在290以下
- 能源管理:耗電強度2023年維持在17以下,2026年維持在21以下
- 廢棄物管理:廢棄物再利用率2023年及2026年維持在90%以上
管理機制:
- 能資源管理、水資源、溫室氣體、廢棄物管理均透過ESG月報、ESG委員會會議等方式追蹤管理,另也向董事會呈報溫室氣體盤查資訊。
溫室氣體排放相關風險:- 範疇一:主要排放來源為製程階段鍋爐蒸氣所使用之天然氣,因本年度新增中園、中興、南山廠及子公司旭德科技,造成使用量上升影響其排放量。
- 範疇二:排放量來源為外購電力所產生之排放,其主要與使用電力排放相關,因本年度新增中園、中興、南山廠及子公司旭德科技,造成使用量上升影響其排放量。
- 相關排放資訊已依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及ISO 14064-1規範執行溫室氣體盤查,委由第三方驗證數據,並持續推動減緩措施。
- 制定內部碳定價:內部碳定價是公司邁向碳中和必要的管理工具,欣興電子已訂定2050年達碳中和之目標,公司已著手研擬階段性導入內部碳定價,驅動企業內部主動進行減碳,降低外部碳成本。
- 薪酬:氣候變遷風險為欣興電子的風險項目之一,董事及經理人酬勞係參考同業水準,並考量個人表現、公司經營績效及未來風險之關聯合理性;高階主管之薪資調整、獎金及其他報酬,依循公司經營績效、個人績效與貢獻度,其中個人績效包含ESG永續理念如環境保護、社會責任、公司治理等永續發展指標,並經薪資報酬委員會及董事會每年定期評估及審核,強化高階管理階層對公司永續願景的當責。
|
---|
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評估
欣興電子自2018年起即由ESG委員會中的相關部門,依據其業務範圍內所可能面臨之議題,鑑別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。今年度依據各風險與機會之發生機率(5等級)和衝擊程度(5等級),繪製矩陣圖以掌握重大風險與機會,據以擬定管理方法,以降低、轉移或避免潛在的衝擊。
氣候變遷風險鑑別及評估
氣候變遷風險評估矩陣分析結果顯示,轉型風險共有4項為高風險,能源成本增加、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位居第一,法規相關的能源稅/再生能源法規/氣候變遷因應法位居第二,其次為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;位於中風險則有對新技術的投資失敗、低碳技術轉型的成本、強化排放量揭露義務、客戶行為變化及產業污名化等5項風險。實體風險中的乾旱、降雨形式與分布改變及颱風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等3項風險,則是位於中風險位置。
欣興電子氣候變遷風險矩陣圖
政策與法規
- 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
- 強化排放量揭露義務
- 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
- 法規:能源稅/再生能源法規/氣候變遷因應法
- 面臨訴訟風險
市場
- 能源成本增加
- 市場訊息不確定
- 客戶行為變化
- 原物料成本上漲
轉型風險
台灣大陸 供應鏈
類別 | 項目 | 衝擊期程 | 影響據點 | 風險等級 | 對欣興的影響 | 因應對策 | 潛在財務影響 |
---|
政策與法規 | 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 | 短期 | | 高 | - 溫室氣體排放以電力使用為主,若用電量增加,則排放量會上升,2024年起主管機關將會對排放量超過2.5萬噸之企業進行列管,2025年開徵碳費
| - 持續透過能源管理系統,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率
- 投資綠電與節能減碳設備
- 參與CDP碳揭露
| 增加營運成本 |
---|
強化排放量揭露義務 | 短期 | | 中 | - 公司治理3.0藍圖,規範上市公司於2025年完成子公司溫室氣體盤查及報導義務
- 投資人及客戶要求揭露碳排資訊
| - 執行溫室氣體盤查作業
- 於公司官方網站、年報、永續報告書、公開資訊觀測站及媒體揭露資訊
|
---|
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 | 中期 | | 高 | 大陸深圳市率先於2013 年6 月啟動碳排放交易,聯能科技於2014 年開始加入深圳碳交易機制。面對未來更嚴峻的碳總量管制及越趨完善的碳交易市場,倘若未來營運規模及產能擴增,配額無法負荷聯能科技的碳排放總量時,營運之碳成本將上升 | - 依循ISO 14064落實溫室氣體盤查,並持續監控管理,降低碳排放強度
- 持續擴增研發量能,與設備商及材料廠商合作開發低碳技術
|
---|
法規:能源稅/再生能源法規/氣候變遷因應法 | 中長期 | | 高 | 能源稅:開徵時會增加公司的營運支出再生能源法規:台灣廠區因應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規範,依法規要求設置/使用再生能源,將增加公司的資本支出氣候變遷因應法: - 未來台灣將開徵碳費,產能擴增將受限、營運成本增加
- 減碳設備設置與運轉,造成營運成本增加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:歐盟於2021年7月公布之「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」明訂進口產品碳含量等,將徵收碳邊境稅 | - 能源稅:
- 關注法規變動,提早建立因應對策,以滿足法規需求
- 透過設備改善及更新,提升能源效率 - 再生能源法規:2025年前依需求規劃再生能源使用及評估太陽能光電設置
- 氣候變遷因應法:
- 依循ISO 14064溫室氣體盤查標準,實施盤查及持續監控管理,降低碳排放強度
- 持續擴增研發量能,與設備商及材料廠商合作開發低碳技術
- 設定減碳目標,持續評估、規劃碳權抵換策略,朝碳中和邁進
- 持續關注法規之執行內容 - 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:因應國際碳稅,本公司已積極推動各項減碳措施與碳盤查,以降低可能之稅務衝擊
|
---|
技術 | 對新技術的投資失敗 | 長期 | | 中 | - 客戶會因公司未達成法規所訂的目標,而減少訂單,必要時也會要求由我方支付額外稅金
| - 低碳產品新產品開發,由研發部負責新設備或新技術之開發,每週向高階主管報告進度與工作成果
| 新型和替代型技術研發支出 |
---|
低碳技術轉型的成本 | 中期 | | 中 | | |
---|
市場 | 能源成本增加 | 長期 | | 高 | - 電價逐年上漲,取得能源成本增加
- 因應台灣政府2050淨零目標,及到2050年再生能源比重將達60%~70%
- 綠電成本比一般用電高
| -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
- 多方尋求再生能源供應商
- 使用再生能源,並訂定再生能源推動目標
| 投入成本(如能源、水)和產出需求(如廢棄物處理)變化導致生產成本提高 |
---|
客戶行為變化 | 中長期 | | 中 | - 短期:
- 低碳物料要求,供應商須因應低碳作為,影響採購成本增加
- 客戶要求使用回收金鹽、回收載盤、回收銅,2023年山鶯廠、蘆竹二廠、蘆竹三廠、仁義廠之回收銅採購成本增加 - 中期:客戶偏好使用低碳以及具備綠色環保之產品(如要求使用綠電);客戶轉單至其他廠牌致使營收減少之風險
- 長期:客戶要求增加綠電使用比例,造成營運成本增加
| - 短期:
- 要求廠商符合客戶要求或尋找替代供應商
- 邀請供應商夥伴共同參與工業局節能減碳專案,實現減碳作為
- 中期:尋求供應商及產學合作,開發低碳節能材料,持續投入減碳製程技術,建置新技術平台
- 長期:
- 規劃購買綠電使用及評估太陽能光電設置
-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
- 2024年起相關廠區陸續認證回收金及回收銅製程
| - 短期:突然其來的能源成本改變
- 中期:消費者偏好改變導致商品和服務需求量下降
- 長期:規劃購買綠電使用及評估太陽能光電設置
|
---|
名譽 | 產業污名化 | 短期 | | 中 | - 生產過程會產生污染物,受到政府監管,需強化污染防治設備及管理
| - 水汙、空汙污染防治設備持續更新,提升汙染防制效率
- 節能與高效率設備導入,智慧控制提升效能
- 提升廢棄物再利用率
| 可用資本減少 |
---|
實體風險
類別 | 項目 | 衝擊期程 | 影響據點 | 風險等級 | 對欣興的影響 | 因應對策 | 潛在財務影響 |
---|
立即性 | 乾旱 | 短期 | | 中 | - 極端降雨或乾旱事件,可能造成供水異常、廠房、設備損失及供應鏈中斷,導致生產延遲甚至營運中斷
| - 定期監控水情,針對不同水情燈號訂定相關應變措施
- 抗旱時期召開應變會議
- 由緊急應變用水調度小組,統一進行水車、水槽、水源及其他水資源調度相關準備,確保營運不中斷
| 產能下降或中斷(如停產、運輸困難、供應鏈中斷) |
---|
颱風、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 | 長期 | | 中 | | - 淹水預警機制與緊急應變準備
- 既有廠區建築物設置擋水閘門、新建廠區基地墊高等
- 訂有天然災害緊急應變作業程序,將會依階段執行應變措施
|
長期性 | 降雨形式與分布改變 | 長期 | | 中 | | - 定期監控水情,針對不同水情燈號訂定相關應變措施
- 由緊急應變用水調度小組,統一進行水車、水槽、水源及其他水資源調度相關準備,確保營運不中斷
- 導入可持續水管理標準,實踐持續性與系統化的水資源管理
- 從生產流程及設備升級兩大方向提升用水效率
- 執行水回收專案,提高水資源回收再利用率,每年節水效益達6.5百萬噸
| 投入成本升高(節水設施與水回收系統) |
---|
因應氣候相關行動之財務資訊
- 2023年因應氣候變遷投入節能改善、購買節能產品、溫室氣體盤查及因應低碳產品開發之投資新設備/材料費等之成本占年營收約3%
- 2024年~2026年推動節能減碳改善工程、綠能使用、氫能燃料電池及低碳產品開發等,初估投入約 31.56 億元
氣候變遷機會鑑別及評估
氣候變遷機會評估矩陣分析結果顯示,因應氣候變遷下最具影響之高度機會共有 2 項,包含減少用水量和耗水量(水資源使用)及使用低碳能源;中度機會為回收再利用、開發和/或增加低碳商品和服務、使用新技術、採用獎勵性政策、使用更高效率的生產流程、進入新市場及善用公共部門獎勵辦法等 7 項。
資源效率
- 採用更高效率的運輸方式
- 減少用水量和耗水量(水資源使用)
- 使用更高效率的生產流程
- 回收再利用
- 轉用更高效率的建築物
能源來源
- 使用低碳能源
- 採用獎勵性政策
- 使用新技術
- 參與碳交易市場
台灣大陸 供應鏈
類別 | 項目 | 衝擊期程 | 影響據點 | 機會等級 | 對欣興的影響 | 因應對策 | 潛在財務影響 |
---|
資源效率 | 減少用水量和耗水量(水資源使用) | 短期 | | 高 | | - 回收製造生產用水,監控回收水之水質,並分流回用至相關系統,持續提升水資源回收再使用率
| 降低營運成本(如透過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) |
---|
回收再利用 | 短期 | | 中 | - 降低資源耗用與礦源開採,創造循環經濟價值:
- 包材回收:Carrier事業處自2018年起倡議回收載盤使用
- 使用金鹽原料回收金:PCB事業處山鶯、蘆竹、仁義廠區自2021年陸續導入回收金所製造的金鹽
- 使用回收銅材料:2023年PCB事業處山鶯廠、蘆竹二廠、仁義廠等陸續完成導入
| - 包材回收:優先採購重複使用之載盤,且針對載板出貨時所使用的載盤,在出貨至客戶端後,由供應商至客戶處回收載盤再利用
- 使用金鹽原料回收金:導入使用100%回收金所製造的金鹽用於相關製程,並將所排放的金廢液由金鹽供應商再回收,重新提煉後提供金鹽予欣興電子
- 使用回收銅材料:山鶯廠、蘆竹二廠、仁義廠等廠區陸續完成回收銅材料導入,購入供應來源為回收銅所製成之物料(基板/銅箔/銅粉/銅塊/電鍍銅藥水)
| - 促進循環經濟,提升客戶滿意度
- 節能減碳,降低將來碳稅或碳費課徵
|
使用更高效率的生產流程 | 長期 | | 中 | | - 導入保護膜取代現有乾膜製程,製程道數由4道降低為2道
| |
能源來源 | 使用低碳能源 | 短期 | | 高 | - 工廠內部分鍋爐原以燃料油、柴油等作為燃料使用,陸續更換燃料來源,改為天然氣,可有效降低燃燒石化燃料所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
| - 持續汰換高耗能設備、提升能源效率;並將低碳節能措施導入新廠房設計
- 2025年前持續汰換高耗能設備、提升能源效率;2030年前規劃再生能源使用及太陽能光電設置,持續推動低碳節能改善並關注法令政策發展趨勢,進行相關規劃
| 降低營運成本(如透過使用成本最低的減碳措施) |
---|
使用新技術 | 中期 | | 中 | - 中期:強化綠色環境製程,針對生產技術面進行考量與設計,以降低生產對於環境之負面影響
- 長期:導入氫能燃料電池發電使用,增加電力供應來源的多元化
| - 中期:以產學研三方共同開發的模式,加強投入開發新技術、新設備的開發,如2023年與台灣大學、清華大學、元智大學等發展長期研究合作關係,共投入1,755萬元,開發的成果也陸續會引進公司製造部
- 長期:五年內於桃園、新竹的廠區中,將裝設33套定置式氫能燃料電池設備,總發電量達10MW,一年可發電7,800萬度,首座定置式氫能燃料電池發電設備先用在合江廠,發電量達600KW,占其供電比重不到10%,未來將擴及新豐廠、楊梅廠、山鶯廠、光復廠及蘆竹三廠等
| - 降低營運成本(如透過使用成本最低的減碳措施)
- 投資低碳技術的回報
|
採用獎勵性政策 | 長期 | | 中 | | - 配合工業局/台灣電路板協會(TPCA)執行相關低碳專案
| 投資低碳技術的回報 |
市場 | 進入新市場 | 中期 | | 中 | - 投資仍以PCB本業競爭力提升為主,既有投資的補強為輔,新的投資將更為謹慎
| - 透過配合政府行政法規,結合集團的核心發展策略,有效分配集團資源,落實低碳轉型目標,獲得新舊客戶的認同,提高集團營收與獲利
| 進入新型和新興市場(如與政府、開發銀行合作),提高收入 |
---|
善用公共部門獎勵辦法 | 中期 | | 中 | - 參與政府氣候變遷相關專案,獲得補貼或獎勵,並爭取產品與服務的能見度
| |
氣候風險情境分析
於氣候變化充滿高度不確定性影響下,為強化公司自身氣候韌性之策略規劃與因應作為,我們依據TCFD框架,考量轉型與實體風險分析及營運據點未來之管控規劃下,可能對公司營運或供應鏈產生的影響。
轉型風險情境分析
近年來,各國為致力於全球暖化升溫控制在攝氏1.5度,擬定相關國際規範外,台灣也已於2022年訂定「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」及相關法規,建構更具韌性的氣候法制;因此,本章節2025年短期之轉型風險主要考量情境為國家自定預期貢獻(INDC),採用台灣環境部預估徵收之碳費及大陸碳交易市場價格做評估,中長期之轉型風險於2030年及2050年分別應用國際間常見的2050年淨零排放情境方法學,包含國際能源總署(IEA)之、綠色金融體系網絡(NGFS)的第三版與第四版情境架構,評估轉型風險對碳定價制度(如碳稅、碳費等)之影響,以期更全面掌握中長期整體氣候發展趨勢。
情境類型 | 國家自定預期貢獻 | 2050淨零路徑情境 |
---|
國際能源總署 | 綠色金融體系網絡-第三版 | 綠色金融體系網絡-第四版 |
---|
本世紀末 升溫幅度 | ~1.5°C | ~1.5°C | ~1.5°C | ~1.5°C |
---|
情境目標 | - 台灣:2030年減量24%±1%
2050年淨零 - 大陸:2030年達到峰值
2060年淨零排放 | - 全球的能源部門到2050年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
- 世紀末2100年全球平均溫度不超過工業化前水平的1.5℃
| 2050年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(將全球暖化限制在相對於工業化前水平1.5°C的必要條件) | 2050年淨零排放是透過嚴格的氣候政策和創新將全球暖化限制在1.5°C,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 |
---|
情境說明 | 參考國際能源總署及其他國家之淨零路徑預估,整體能源消費隨效率提升與減碳措施而成長趨緩,探討未來可能的能源系統發展方向,訂定短期及長期目標 | 考量2021年以來能源政策、技術、市場和供應鏈方面發生的關鍵變化,對各國和地區之情形 | - 各國政府持續重視氣候變遷議題,積極鼓勵企業低碳轉型
- 考量2021年COP 26中各國之淨零排放承諾、再生能源發展等
- 需大量投資清潔能源,以利於2050年之再生能源和生質能,滿足全球一次能源需求的70%
| - 考量2023年3月前各國之淨零排放承諾、再生能源發展等,並將最新可再生能源技術、烏俄戰爭對能源市場的影響納入情境中,以有序地實現巴黎協定之目標
- 美國、歐盟和日本等一些司法管轄區,屆時將實現所有溫室氣體淨零排放
|
---|
註1:國家自定預期貢獻(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,INDC)之參考來源為台灣及大陸自定預期貢獻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。
註2:國際能源總署(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,IEA)之參考來源為其發布之「2050年淨零路徑圖」(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–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.5 °C Goal in Reach)。
註3:綠色金融體系網絡(Networking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,NGFS)之參考來源為NGFS公布之第三版(Phase 3)及第四版(Phase 4)氣候變遷情境參數。
轉型風險可能之財務影響
期 程 | 短期 | 中期 | 長期 |
---|
影響年度 | 2025年 | 2030年 | 2050年 |
---|
情境類型 | 國家自定預期貢獻 | 國際能源總署 | 綠色金融體系網絡-第三版 | 綠色金融體系網絡-第四版 | 國際能源總署 | 綠色金融體系網絡-第三版 | 綠色金融體系網絡-第四版 |
---|
情境碳價(新台幣元/噸) | 台灣地區 | 300 | 2,700 | 2,864 | 4,266 | 6,000 | 16,901 | 28,144 |
---|
大陸地區 | 300 | 2,700 | 2,888 | 2,954 | 6,000 | 20,697 | 41,678 |
---|
財務影響註 | 台灣地區 | 0.16% | 1.45% | 1.53% | 2.28% | 3.21% | 9.05% | 15.07% |
---|
大陸地區 | 0.11% | 0.99% | 1.06% | 1.08% | 2.20% | 7.60% | 15.31% |
---|
實體風險情境分析
為掌握實體風險對公司整體未來策略和財務規劃的衝擊,於台灣地區參考IPCC AR6 SSP情境,採用最劣之SSP5-8.5極高排放情境,考量年最大1日暴雨強度、未來年總降雨量、年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、強颱比例變化加劇及極端高溫等資訊,於大陸地區則參考「中國氣候公報」之資訊,分別評估及檢視潛在風險,對欣興電子和其價值鏈可能產生的營運影響,並採用NGFS到本世紀末升溫幅度達3˚C以上的「政策維持現狀」之情境模擬,評估可能面臨的財務衝擊,擬定因應對策,以期提升自身氣候韌性。
台灣地區
類別 | 情境分析 | 可能之衝擊影響 | 財務衝擊評估 | 因應對策 |
---|
極端降雨及降雨形式改變/颱風、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 | 項目 | SSP5-8.5情境 |
---|
最大1日暴雨強度 | 台灣21世紀中、末平均年之增加幅度約為20%、41.3% | 降雨量 | - 2030年及2050年台灣年總降雨量增加幅度約8%、15%
- 年降雨量最大值較基期1995-2014年相比:
地區 | 2021-2040年 | 2041-2060年 |
---|
桃園 | ↑18.8% | ↑29.8% | 新竹 | ↑23.4% | ↑30.2% |
| 颱風 | 在世紀中,減少約15%,強颱比例將增加約100% | 淹水災害潛勢 | 台灣地區部分廠區座落於24小時累積雨量達600毫米以上,屬於極端降雨或豪大雨來襲時之淹水災害區域 |
| - 欣興電子台灣地區之廠區淹水災害風險於基期(1976年-2005年)與RCP8.5情境下多數全球氣候模式(Global Climate Model,GCM)模式(2036~2065年)呈現之災害風險等級推估皆為4等級以上,表示該區域的災害風險「相對」最高,可能導致廠房設備受損、營運受影響
| - 根據歷史記錄,欣興電子所在廠區並未發生過因極端降雨導致廠房設備受損之事件
- 依據NGFS「政策維持現狀」之情境推估出影響評估,台灣因颱風造成年度預期損失:
- 2030年較2020年增加2.6%
- 2050年較2020年增加6.1% | - 針對淹水風險相對高的廠區建築物,如桃園龜山地區各廠加強相關管理措施
- 透過內部管理,舉辦應變/防災演練,以因應突發性自然災害事件,降低或避免淹水可能造成的影響
|
---|
乾旱 | 針對乾旱與極端溫度改變風險,台灣年平均氣溫在過去110年(1911-2020年)上升約1.6℃,且近50年、近30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;21世紀初夏季長度增加,從目前約130天增長為155-210天,冬季長度從目前約70天減少為0-50天,推估未來台灣各地
項目 | SSP5-8.5情境 |
---|
年平均氣溫 | 全台21世紀中、末之年平均氣溫可能上升超過1.8 ℃、3.4 ℃ | 升溫最大值 | 地區 | 2021-2040年 | 2041-2060年 |
---|
桃園 | ↑1.3˚C | ↑2.4˚C | 新竹 | ↑1.4˚C | ↑2.6˚C |
|
| | - 依據NGFS「政策維持現狀」之情境推估出影響評估,台灣因熱浪造成的勞動生產率:
- 2030年較2020年下降0.6%
- 2050年較2020年下降1.4% - 依據IPCC AR6報告之氣候科學重點發現,參考台灣未來氣候趨勢推估資訊推估:
- 2030年公司緊急購水及增加年度空調用電成本佔營收約0.177%
- 2050年公司緊急購水及增加年度空調用電成本佔營收約0.228%
| - 提升空調系統效能,並加裝變頻器智慧調控,可減少能源使用與溫室氣體的排放
- 由緊急應變用水調度小組,統一進行水車、水槽、水源及其他水資源調度相關準備,確保營運不中斷
- 全面使用節能環保標章之產品
|
---|
註:情境分析之資料來源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(NCDR)之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台、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(TCCIP)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(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,IPCC)第六次評估報告(IPCC AR6)氣候情境分析與災害應用評析報告。
大陸地區
類別 | 概況說明 | 情境分析 | 可能之衝擊影響 | 因應對策 |
---|
降雨量 | 珠江流域平均降水量為440毫米,較常年同期偏多53%,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2多;廣東等多地淹水,影響交通 | - 依NGFS「政策維持現狀」之情境推估,在升溫1.5度C的情況下,降雨量與基期2020年相比:
地區 | 2030年 | 2050年 |
---|
廣東 | ↑0.2% | ↑2.1% | 江蘇 | ↑2.5% | ↑2.8% | 湖北 | ↑3.2% | ↑4.9% |
| | - 針對淹水風險相對高的廠區實施防汛應變演練,採取加強措施,以因應突發性自然災害事件,降低或避免淹水可能造成的影響
|
---|
熱浪引起的勞動力下滑 | 中央氣象台2022年首次發布之高溫紅色預警事件綜合強度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紀錄以來最強。持續高溫天氣對人體健康、農業生產和電力供應等帶來不利影響,浙江、江蘇、四川等地多人重症中暑。湖北所在的長江流域持續高溫少雨,達到中旱級以上,氣象面積達到峰值 | - 依NGFS「政策維持現狀」之情境推估,在升溫1.5度C的情況下,因熱浪引起的勞動力與基期2020年相比:
地區 | 2030年 | 2050年 |
---|
廣東 | ↓1.1% | ↓2.7% | 江蘇 | ↓0.8% | ↓2.0% | 湖北 | ↓0.7% | ↓1.8% |
| - 夏季溫度持續上升,員工若重症中暑,平均生產力會下降
| |
---|
註:概況說明之資料來源為中國國家氣候中心「2022年中國氣候公報」。